论坛与新闻
论坛与新闻

朝晖随笔(3) 如何理解创新规律

朝晖随笔(3) 如何理解创新规律

(2018年6月26日)

“电梯上有三个人。一个人不停地做俯卧撑、一个不停地原地跑步、一个在用头撞墙。电梯到达后,有人问他们怎么上来的。一个说做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原地跑上来的、一个说撞头上来的。”这个段子说的是:中国的腾飞就是这个电梯,这三个人就是经常介绍自己成功经验的大佬们。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努力、总以为自己的本事很大,其实是遇到了好的机遇。看到这个段子,我感叹道:科技界其实也是这样,成功的关键其实是能够坐上这台电梯。更一般性的观点是:要正确认识一个领域的问题,必须将视野投到包含这个领域的、更大的领域中。

经常接触实际问题的人,常遇到各种匪夷所思的“怪事”。对科技人员来说:常常发现成功的项目往往没用什么高技术,而用来点缀的高级理论或专利其实没啥用。对企业来说,乙方觉得自己的技术非常好,用户却不喜欢;而甲方觉得用了先进技术、自己却吃亏了。这些感觉往往是真实的、普遍性的,往往不是像记者报道的那样:很牛的人、用很牛的方法解决了很就的问题。因为报道往往具有“幸存者偏差”。真正的技术权威往往是些不知名的工匠、而不是那些聚光灯下的大专家。

在笔者看来,这些“怪像”背后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决定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往往是技术之外的条件和需求,而不是技术本身。

1. 很多控制、建模、图像处理方法等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很成熟了。但只有当计算机性能高到一定程度、容量大到一定的程度,这些技术才能实施应用。

2. 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早已很成熟了,只有当劳动力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才具备经济价值。

3. 互联网可以促进资源优化。但只有互联网上的资源足够多的时候,经济性才能发挥出来。

4. 数字化设计、协同等相关技术,在航空、汽车等行业也已经相对成熟了,只有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才适合一般企业。

5.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运维技术适合于航空发动机能带来价值,但用在玩具飞机上就不合适:因为不合算。

6. 钢铁产品的原理早就已经很清楚了,只有当有了好的设备才能生产出来。

7. 很多技术出现了多年,直到现在才热起来:因为最近才有了足够大的用户。

一般来说,用于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技术,首先产生于价值大、难度低的行业。接着是一个技术的扩散过程。在扩散过程中,技术本身的原理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经济性的提升:包括技术成本的降低、价值的提升等等。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扩散就会减慢:这就是为什么乙方觉得自己的技术很好,却找不到地方用。而甲方觉得好技术不好用,是自己还没达到那个层次。正如我常说的:跟着别人学减肥,先要能吃饱饭再说。由于发达国家的条件相对较好,所以先进的需求往往首先产生于发达国家,这些需求培育出了很多新技术。产生这些需求的企业往往被称为“先进用户”,先进技术必须由先进用户来培育,这是一个规律性的原则。离开了“先进用户”,“先进技术”往往是闭门造车——这就是中国很多科技院校遇到的问题。中国提供技术的公司(乙方)往往感到困惑,很大原因是先进用户少。

在我所见到的一些创新案例中,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用户和市场。好的用户不仅能提供清晰的需求和要求,可以让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阻力尽可能减少、效益尽可能扩大、弯路尽可能少走。市场也一样:很多好的技术在研发完成之后停滞甚至丢掉,不是因为技术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市场还没成熟起来。我见过多个技术在沉寂10年之后重新发出光彩——其实变的不是技术,而是用户和市场。

所以,一个人、一个企业要立足于创新,除了一定的基础基础外,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客户和市场。我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好的用户往往是本身素质很高的、能产生新技术的市场往往是高端市场。所以,我也很理解科研院所的朋友:总体上看,不是你们不努力,而是中国的企业不给力。

先进技术为什么首先选用简单方法?道理很简单:简单的方法往往更成熟、对技术使用条件的要求低一些;而高级的方法常常对使用环境很敏感。当“条件”成为关键制约因素的时候,人们当然选用简单的方法、去适应条件。

前面我对段子的评价是:“科技界成功的关键其实是能够坐上这台电梯。”,这句话的原型是我讲创新课时常提到的:成功的创新者,关键是能够把控需求和条件改变带来的时代机遇。对智能制造来说,要把握机遇,要看“天时、地利和人和”。其中,天时是ICT技术的进步,地利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拐点。而人和就是你自己找到这台电梯的本事。这个电梯在哪里呢?在先进用户那里。所以,你要去寻找高端用户,让他们带动我们的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步,并养活我们这些愿意投身于技术工作的人。离开先进用户,就难免闭门造车。

原创: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访问学者郭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