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与新闻

德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2

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二)

(2015年12月1日)

3“中国制造2025”战略面临的挑战

关于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智库专家们表示,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在对德国“工业化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分析中,认为,中国想要全力贴近“工业化4.0”:在经历了蒸汽工业时代(工业1.0),电气时代(工业2.0)和工业机器人时代(工业3.0)后,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挤进生产的数字化时代。

龙信鑫研究员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国家。在德国,企业是技术革新的核心推动力量。而在中国,许多企业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太自负,在技术创新方面推动不够;中国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海尔目前正进行着技术创新,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应该属于革新的推动力量。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中国的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革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

关于中国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龙信鑫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最核心的就是“Digitalisierung”(数字化)。这一过程应由企业自身来完成,要说服企业自己来做。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大量生产便宜的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把产品卖出去,收回生产成本,并实现盈利。他们不愿意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造和创新。尤其是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中国企业应该转变生产和商业模式,从低成本、低质量、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高效、高质、高生产率的生产模式。要生产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不是低成本、简单的产品。生产数字化,机器化需要好的供货链,如果在这条供货链上,过多地依靠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在出现经济或政治变动的情况下,或者在竞争中,很可能导致供货链的断裂,从而影响生产。所以,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要让自己更多地掌握这条供货链上的技术,可以自己生产,供货,实现自给自足,只有这样,生产的数字化和机器化才能更好地进行。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进行技术创新和革新,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视台采访中,龙信鑫指出,中国的技术革新体系仍然受到一系列问题擎肘,包括资金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还有因科技水平不足而导致的生产失误。他还表示,虽然从数字上看中国在研发和申请专利方面的成绩不错,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很多企业还不具备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质性技术革新的能力。

此外,还有德国智库专家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适于革新萌芽生产的土壤。德国弗朗霍夫劳动经济和组织研究所(IAO)在题为《中国技术观察》(ChinaTechWatch)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工业4.0”的技术。

几年来,中国也是一直致力于“工业4.0”中的基础技术开发。从2013年到2015年,在这个领域,中国发明者登记注册了2500专利,超过了美国和德国,但是,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实际的创新力。弗兰霍夫研究所专家估计,这些专利中间,只有大约35%符合真正的专利标准。

德国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所(GIGA)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歌德(MargotSchueller)和周芸舒(YunSchueler-Zhou)在对中国是否由此会成为新的超级创新力量的报告中表示,中国虽然每年发表不少科研成果和专利,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很少得到重视。在大多数的研究领域,中国的科学文献和专利的引用率比较低。

在整个创新的战略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政治领导层对于线性过程的创新缺乏事先的统一认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对于科学家和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不够,对于人力资本不够重视。

此外,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是遵循传统的单方技术转让模式,也就是创新的点子是从研究系统转移到企业。在整个创新系统中,不同的参与者——国家、研究所、大学和企业之间缺乏互动或互动的激励机制。虽然中国企业复制了或继续发展了不少技术,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较少掌握战略工业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

欧洲商会约尔克•乌特克(JoergWuttke)表示,中国的这个工业化战略存在模糊性:“战略中虽然有十分具体的时间计划——2025,以及到时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但是缺少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哪个管理机构负责这个方面也不是很清楚。”

德国其他智库成员也表示,尽管中国在未来十年能够向其目标大步迈进,但是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转型的过程在十年的时间里只能完成一部分。

(本文原题目 关海霞: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

(摘编自 凤凰国际智库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关海霞 / 编辑 严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