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与新闻

德国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3

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三)

(2015年12月3日)

4 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对于德国乃至欧洲会产生什么影响,德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龙信鑫表示,中国的这个宏伟目标不应该忽视。对于德国来说,对这个计划的任何轻视都有可能是危险的。中国生产的产品总是以低成本,廉价著称。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继续维持这种廉价商品生产模式,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中国现在这种低成本的廉价商品生产模式随之工资的日益增长。所以中国急需大跨步地前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长期以来,中国也已经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革新力量,比如华为、中兴。中国现在的这个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是对迎接未来挑战释放的信号。

同时,政府也在有目的地推动未来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国在工业领域已经发动了进攻。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工业界,政治界一定会面对一个崭新的、创新型的中国。龙信鑫也指出,在德国工业界,一个技术落后的中国形象广为流传。中国在某些领域和德国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比如,多年来,中国虽然在半导体工业领域投入了数以十亿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国际市场上这个领域的领先者来说,中国依然没有被看做是一个真正的竞争对手。

但是,中国强大的发展活动将会对工业新进程起到推动作用。中国未来将会实现积极的革新转变并且提供足以和工业大国相竞争的技术。所以,对于德国工业界来说,一定不能忽视这个战略。中国就是要通过这个战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取代对技术进口的依赖。

目前,在中国政府的采购单中,国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多,许多外国企业被排除在政府采购清单的名录之外。在政府新的采购计划中,中国本土的生产商将得到照顾。今年,80%的德国企业商业活动由于新的互联网规定被阻止。

对此,墨卡托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博天(SebastianHeilmann)解释到“在某些领域,外国企业以后会很难获得机会,因为这些领域不再需要外国的专家、技术和投资,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竞争力。”所以,不少德国智库专家表示,中国的这种工业政策、战略,商业政策对德国来说,具有直接的危害性。德国政府必须严肃、认真快速地应对。

所以,龙信鑫也表示,“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给德国工业界敲响了警钟。鉴于中国已经开始做这种长远规划,那么德国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有所准备。作为应对,德国的高科技战略应为创新政策提供坚实有信服力的基础。同时,对科研和发展的投资要依旧保持高水平,不能减少或挪作他用。此外,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仅仅开发领先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比现在更强势地进行新创新技术的营销。在特别重要的技术领域,比如微系统技术方面,不可以落后。

不过,龙信鑫也指出,“中国制造2025”给德国工业界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威胁,也给德国企业带来了商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是工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为此,德国“工业4.0”可以说是该战略最重要的思想源泉。所以,“工业4.0”在中国的高层和工业界中都广受推崇。这可以说是对德国技术的一个绝佳的广告。

西门子、SAP都是中国政府喜欢的“工业4.0”话题的对话伙伴。德国的工厂设备、企业软件和系统一体化技术在中国深受欢迎,因为这些技术中的有一些中国不能自行提供,所以德国生产传感器、多媒体芯片以及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在中国受到喜爱。但是,龙信鑫提醒德国企业必须注意到:中国现在已经自行开始投资工业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比如机器人、云计算等等,所以会对外国竞争企业逐渐关闭中国的IT市场。

龙信鑫提醒德国政府和企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于德国来说是风险和机会并存。如果德国政府想在国庆100周年的时候,还保持世界顶尖革新领导者的地位,就必须严肃对待中国的这个战略,为本国的创新提供最高的优惠政治。这样,德国才能从中国这个超级工业大国身上获利。

对于这一战略会给欧洲或世界带来什么,龙信鑫指出,全世界的消费者将会从中受益,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模式可以生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

其他德国智库专家也指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于世界或欧洲的老牌工业大国来说,会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一边享受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的同时,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不少高端制造业领域,比如高速铁路,中国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出口,对欧盟和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很大威胁,成为在发展中国家争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订单的强劲竞争对手。

(本文原题目 关海霞:德国智库对“中国制造2025”的解读)

(摘编自 凤凰国际智库 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关海霞 / 编辑 严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