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与新闻

工业大数据是中国智造的赋能者(1)

工业大数据是中国智造的赋能者(一)

(2016年5月12日)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于2016年4月22日在“迎接制造业新曙光——大数据助力制造业升级”论坛发表了以下主题演讲。

几乎所有人都在谈大数据,包括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大数据等等。我今天想用一张图讲讲我对工业大数据的理解,前面的PPT就跳过去了。

我们看的第一件事,最下面这一行,BOL(Begin of Life)、MOL(Middle of Life)、EOL(End of Life),讲了装备的三个周期的划分。第一个粉色的点代表的是装备离开制造厂的那一瞬间,装备制造完了,抵达用户的现场。第二个粉色的点代表装备在现场服役结束了,完成使命了,重新再回来,进行再制造的那个点。

在这样的三个阶段当中,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看三个大方块上面中文的字,就是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回收利用。这就是人类从工业化之后,整个工业产品在人类社会当中生生不息、循环利用的简单归纳。

我是来自软件学院的,做企业信息化软件26年。我想调研一下,现场有多少同志是做软件的?还真是不少,看来我们同行是很多的。

这下面大家一看就很熟悉了,设备制造领域里面的软件是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我只拿出非常有代表性的,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这个就是我们国家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其实这个事情从1986年3月份就开始了。我博士论文是做CAD软件的,我们当时搞了CAD的两维平台,后来又搞三维平台,当时就是做CAD的软件。当时的口号叫“千家万套”,把手工绘图的过程变成计算机绘图。

后来,这中间有一条长线,叫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我博士毕业之后,就开始做PDM,2000年的时候改名叫PLM。我做了很多,一做就是十几年,二十年。今天张院长(张启德)在这,东方电气就是我们特别早的用户,包括5•12地震,我们还有现场实施的同志,和东方电气是生死之交。

刚才冯伟光院长提到了MRO(Maintenance、Repairand、Operations)。2007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当时中国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在企业内部已经做得很充分了,但是当这个产品装备到了用户那儿的时候,我们给的关注是很少的,和国际上的大企业相比,我们几乎是零。波音公司的总裁在90年上台之后,搞了一个叫做“DCAC-MRM”战略,是波音公司转型到信息化的一次升级。他把当时五六百个软件变成了一个集成的软件系统。我们2005年再去国航调研的时候发现,整个波音公司不仅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个信息系统,还建立了全球的信息系统,所有的飞机的运维、保障信息全在他的系统里。我们当时在国航调研的时候发现,中国的航空维修企业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他的管理,这个时候叫MRO。

(未完待续)

(原标题:王建民:工业大数据,中国智造的赋能者)

(选编自 数据派 微信公众号 / 编辑 严进军)